现有教职工82人,其中专任教师70人,博士占62%,教授和副教授占43%,山东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山东省学科新秀1人,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负责人1人,硕士生导师24人。拥有区域经济学省级重点学科、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环渤海海洋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多个省级以上研究平台,建有功能较齐全的商学实验实训中心、省级跨境电商培训基地和校外实践实训教学基地,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协同的应用型经济管理高级专门人才特色育人体系,形成了“3+2”“2+2”中外联合培养、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的复合型培养模式。
近五年,学院教师共发表包括SSCI、CSSCI等在内各类学术论文206篇,出版学术专著28部。获各类科研项目140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国家自然科学项目6项,教育部项目12项,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40项,横向项目35项,立项科研总经费近900万元。获得各类科研奖励38项,其中,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特等奖及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8项。
近五年来,学院共毕业本科生3127名,获学士学位数3094人。其中,450名学生成功考取985、211等知名高校硕士,300余名学生出国留学深造,150余人通过公务员、选调生和教师编等国家公职类考试,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率达50%以上,总体就业率97.4%。在全国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际级奖项1项,国家级奖励267人次,省部级奖励318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立项130余项。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本科) 学制四年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旅游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于2000年,现有在校本科生200余人。2012年评为校优势特色建设专业,2018年获批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MTA),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目前,拥有专任教师1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4人,博士9人,硕士5人,均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国外知名大学。基于多年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与创新,旅游管理专业发展正处于成熟期,已经培养了1000余名本科毕业生和500余名专科毕业生,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在省内外旅游行业享有良好口碑和声誉,受到广泛欢迎。
本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旅游业发展实际,在山东省率先开设了旅游行业调查、地方旅游资源开发与景区规划设计等实践课程,开展了丰富的短期实践项目,在北京、江苏和胶东半岛地区建立了16个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学生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实践育人平台,并且形成了“需求嵌入、夯基赋能、师生共进”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育人体系。实践育人过程中,学生通过服务2014年北京APEC峰会、2015年九三大阅兵、2019年世界老年旅游大会、2021年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等社会活动,全面提升了多元实践能力,强化了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
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聚焦“乡村振兴”、“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等对新型旅游人才的需求,深度服务于区域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旅游产业发展研究院、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等多元机构和平台,教师团队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29项,获批横向项目53项,获得立项经费共计600余万元,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700余人次,参与导师课题170余人次,完成旅游规划策划、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各类实践文案100多套,获批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9项,其中15项获省级以上竞赛奖励,目前已初步形成传统文化挖掘与创新、滨海优质旅游调研与海岛游客行为调查、农旅融合与乡村振兴三大主题特色成果。
培养目标: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围绕旅游与文化、农业、工业、体育、康养等的跨界融合和新业态发展的需要,依托仙境海岸特色优势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新型旅游人才。
主干课程:旅游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消费行为学、旅游专业英语、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接待业管理、旅游法、旅游营销管理、旅游开发与规划管理、旅游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旅游信息技术、海洋旅游学、旅游专业英语、旅游日语、旅游韩语等。
毕业去向: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旅游相关企业从事旅游经济运行分析、旅游规划策划、旅游企业管理、旅游文化挖掘创意、旅游信息技术服务等工作。

经济学
经济学(本科)学制四年,经济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经济学专业开设于2006年,现有在校本科生400余人,2011年被列为“十二五”山东省“名校工程”重点建设专业;2012年,与企业开展合作办学,设置金融服务与金融理财方向;2017年入选“十三五”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群)建设项目。2022年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专业拥有专任教师17人,均毕业于国内双一流高校和国外知名大学,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47%,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数的82.4%,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水平较高、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师队伍。近年来,本专业教师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成果奖、省社科优秀成果特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0余项。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承担各类企事业单位横向项目,与山东省发改委、商务厅、鲁商集团、烟台独角兽商务服务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科研合作,提供咨询服务100余次。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为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
本专业立足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等区域发展战略,设置了数字经济、金融与投资等方向,完善课程结构,充分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近年,经济学专业学生在全国“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数学建模、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300余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课题立项50余项。毕业生获校级以上优秀毕业论文18篇;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学生年均就业率达到98%以上,其中高质量就业学生达到50%以上。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经济学专业学生用人单位满意度达到97%以上。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育人为先,教学为本,服务地方”的办学思想,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良好的国际视野,具备较强的创新素养与创新能力,多学科交叉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应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金融学、保险学、投资学、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当代中国经济、数字经济概论、经济建模与分析、管理学、会计学等。
毕业去向: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经济管理或教学科研工作。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本科)学制四年,管理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财务管理专业设立于2013年。2015年获批校级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财务管理专业坚持“本科为本”“教学为本”“质量为本”的总体方向和理念,围绕“应用型、国际化、有特色”的内涵建设培养目标,构建素质、能力和知识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师资团队。目前本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有合理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水平较高、团结合作的专业教师队伍。其中,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5.6%,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总数的55.6%;拥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中国注册会计师3人。
财务管理专业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就业服务、教学管理等多个方面深化了校企协同创新,初步探索出一套校企协同创新共同培养高水平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教学体系。通过校企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建立学生实践基地,提升学生实践素养,加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各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取得第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节省级一等奖,全国大学生“新道杯”沙盘模拟经营大赛省级一等奖,第二届全国新零售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一等奖等省级以上比赛奖励百余项。
结合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冲击,开设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财务大数据分析》等专业必修课程,开设了《Python程序设计》、《RPA应用与设计》、《财务共享服务运营规划与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调整了《企业调查》、《社会调查》等实践课程;使新版培养方案更能够体现财务管理专业特色和实践特点。
培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具备诚信品质与公共意识、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适应大数据、云计算等背景下企业转型对财务管理人才的需求,掌握管理、经济、会计、计算机、法律等相关理论、技术和方法,具有扎实的财务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管理知识结构,具备创新创业素质、综合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工商企业、金融证券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干课程:中级财务管理、财务大数据分析、管理会计、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税法、财务分析、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ERP管理信息系统、税务筹划、Python程序设计、财务共享服务运营规划与设计、RPA应用与设计、财务管理模拟实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投资学等。
毕业去向:工商企业、金融证券业、中介机构、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及其他相关部门从事财务管理及相关管理工作。
国际经济与贸易
(含春季高考计划、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学制四年,经济学学士学位
专业简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立于2001年。凭借专业建设的丰硕成果,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入选“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单位(2018),获批“山东省跨境电子商务基地”(2018)、“OCALE跨境电商人才培养基地”(2019)。本专业依托“山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多个实践平台,以国内外一流高校高水平博士师资队伍为支撑,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和新型贸易业务流程的同时,深入把握自贸区、双边多边投资贸易协定以及数字贸易等业态的最新发展,实现学生科研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主干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会计学、应用统计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商务、国际商法、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概论等。
毕业去向: 在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以及金融、贸易、电子商务等各类工商企业从事外贸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报关报检、外贸跟单、外贸单证、外贸文秘等工作。
